視頻全過程直錄備份了瀕臨失傳的絕技
200多位蘇工匠人,不用鋼筋水泥,不用電動工具,用了一年時間,完全依“古法”打造出了一座堂。昨天,凝結了一代香山幫匠人心血的力作——承香堂落成,成了香山幫營造技藝的“活教材”。
記者昨天在香山幫發祥地吳中區胥口鎮看到,整座承香堂雖是全新打造,但透著盎然古意。粉白墻黛色瓦,木格門窗精美磚雕,包括里面的布置,如御窯金磚鋪就的地面,紅木仿明清款式的家具等,無不顯露出蘇式建筑素雅又精致的風格。
“外觀上純正蘇式風格還是次要的,承香堂亮點在于,它是完全按照傳統香山幫技藝純手工建造的?!必撠煶薪ù颂玫奶K州香山工坊營造公司總經理張志群介紹說,承香堂整個建造過程中,沒用一點鋼筋水泥和現代型材,甚至包括鐵釘,同時也沒用吊機等現代電動及起重工具,而是200多個嫻熟的蘇工匠人,其中包括21位省市各級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依足“古法”合眾之力建造而成的,所以僅600平方米一個堂,工期足足花了一年。
蘇州香山幫傳統建筑營造技藝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至今還留存著太多建筑史上的經典之作。然而和其他“非遺”一樣,曾經創造過無數輝煌的蘇州香山幫,也面臨著后繼乏人、技藝失傳等困境。 “從承香堂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承建人的用心?!睆堉救赫f,香山幫面臨的困境是不言而喻的,承香堂正是要成為傳統營造技藝的一個活標本。為此,香山工坊特地走訪了多位傳承人,以他們各自的專長,分別擔綱承香堂石作、磚細、水作、大木、小木、油漆、彩畫、假山、匾額、楹聯、習俗禮儀等。整個建造過程,不僅留下了大量具體的文字說明資料,還請了專人把關鍵步驟都用視頻記錄了下來,足足拍了100多G。這些珍貴影像資料經整理后,會一直性保存,還會送到相關院校和研究所,供教學和研究使用。
據了解,承香堂將作為香山幫傳統建筑技法的樣板實例,對公眾開放,同時也成為相關從業人員和學生的實踐基地。
延伸閱讀>>>
一座堂寄托著一輩人的殷殷期望
承香堂背后的故事
一座承香堂,不僅是這一輩香山幫匠人合眾之力的精心之作,更成為他們傳給徒子徒孫的一筆寶貴財富,寄予其中的是他們一顆顆拳拳之心。在整個承香堂建造過程中,發生的一個個耐人咀嚼的故事,無不都詮釋著這樣一片心——不能讓香山幫斷了香火。
壹
廣撒英雄帖傳承人都欣然應邀
起源于春秋時期,形成于南宋的香山幫建筑技藝,嚴格來說,是一個系統的建筑技藝。香山幫匠人,也是一個龐大的多工種群體,木匠、泥水匠、堆灰匠(泥塑)、雕花匠(木雕、磚雕、石雕)、疊山匠乃至書畫等古典建筑中應有的全部工種,在香山幫匠人中都能夠找到對應。這一點在其他地方是很難找得出的,各類匠人多擅長一或二種手藝,但要找一個“全通全精”的,幾乎是不可能。
一座承香堂,需要融合香山幫的各大技藝工種,包括大木、小木、水作、假山、油漆、磚細、石雕、鋪地等。承建單位香山工坊雖然自有全類別的蘇工匠人,但并不都是大師,有些小技藝工種也只有普通工匠而已。如何讓這座堂成為香山幫的傳世精品和實例樣板?香山工坊想到了“廣撒英雄帖”的辦法。
“沒想到的是,我們所邀請的人,全部欣然應邀。 ”香山工坊董事長馮曉東介紹說,大家所熟知的在工藝領域有大師,在傳統建筑領域,則稱傳承人。此次承香堂直接參與建設的蘇工匠人超過了200人,其中21人是省市各級傳承人。其中項目技術總監為傳承人陸耀祖、小木(門窗、地罩、欄桿、掛落)負責人是傳承人薛福鑫,市級傳承人薛林根和郁文賢,石作(拱橋、石欄、露臺)負責人是高級工藝美術師何根金,磚細(磚雕、磚細欄桿)負責人是高級工藝美術師蔡云娣,水作(基礎、地面、屋面、戧脊)由省級傳承人楊根興負責,大木(梁架、柱、枋)由市級傳承人顧建明負責……還有臺階、踏步、側塘、山花、脊花、油漆、彩畫、假山、地磚等,全部由工種領域內的佼佼者擔綱。
馮曉東說,一開始他們還擔心請不到這么多傳承人。待到說明來意之后,情況卻正好相反,幾乎個個都是一口答應了。 “仔細想想,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因為這些傳承人的心思都是一樣的,都希望能給香山幫傳承奉獻自己的一份力。 ”
貳
古老絕技名堂多上梁習俗也記錄下來
傳統絕技為何會瀕于失傳?一位香山匠人告訴記者:“以前都是家里窮的,又讀不好書,才學一門手藝做個匠人,一技傍生。 ”拜師學手藝,全靠師父口傳,在實際干活中提高。后來條件好了,學匠人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以前學了的匠人不少也紛紛轉行,“技藝自然就失傳得很厲害”。
“振興一門古老絕技,不是一個人一個項目或者一朝一夕能夠實現的,但至少可以為這個古老行業做點什么。 ”香山工坊營造公司總經理張志群介紹說,師父口傳為傳統的香山幫,太需要一個資料的記錄人。所以這次建造承香堂,香山工坊一開始就特地找了一家影像制作公司,讓他們派專人盯守在工地上,凡是關鍵步驟,除了要用文字記錄下來,還要留下視頻資料?!斑@樣做,對于香山幫這個古老絕技來說,是一件有深遠意義的好事。 ”
除了營造技法,在營造過程中的風俗習慣,也被一絲不漏地記錄下來。比如房屋“上梁”表示建筑的框架結構完成,要舉行比較隆重的儀式以示慶祝,這是江南舊俗。在“上梁”儀式上,女主人娘家需要送上由饅頭、團子、定勝糕、節節高等組成的“梁盤”;客人來后,主家要殺豬辦酒款待客人,接著就要對著主梁唱祝梁辭,表示對材料和房屋主人的良好祝愿;隨后就是“出煞”過程,目的是為了除去材料上附著的各種晦氣,使造好的房子太平祥和;“出煞”后晚上主家和客人要在新砌的房屋廳堂里陪梁,徹夜不睡,直至第二天早上,按擇定時辰上完梁后,大家才休息。這一習俗,也被完整地記錄了下來。
張志群介紹說,以前造房子是一件大事情,穿插在整個建造過程中的民俗活動非常多。這些民俗活動雖然一時還說不清楚對于建筑本身質量上有什么影響,但這些民俗活動本身就是香山幫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相對于營造技法,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些民俗活動的失傳程度更大,更需要記錄和保護。
叁
20年后拆了重來后續設想考問繼承者
承香堂建成以后,將作為香山幫傳統建筑技法的樣板實例,對公眾開放,同時也成為相關從業人員和學生的實踐基地。這是香山工坊在策劃設計承香堂之初便已經定好的。 200多位蘇工花一年建造這樣一個仿古建筑,其著眼點正在于傳承意義。
張志群介紹說,眾所周知,明故宮的設計者蒯祥是香山幫的集大成者,也被稱為香山幫匠人的鼻祖;清代末期,由姚承祖對香山幫建筑技藝進行了總結,并編寫了香山建筑技術書籍《營造法源》,為香山各建筑工種制定了技術規范,但姚承祖之后的一百多年來,再沒有人對有關香山幫建筑技藝做過系統的技法總結和資料整理。隨著時代的發展,市場需求、人才培養等多種因素,如何在這種情況下,更好地保存現有的技藝,并流傳下去,是這一代香山幫匠人該做的分內之事。
據介紹,在承香堂的建造過程中,已經發現,香山幫很多傳統絕技已經失傳,比如油漆配方,現在所使用的油漆,還是不是以前梁柱常用的清漆配方,沒有哪個傳承人可以做出肯定的回答了。大家只有集思廣益,盡量回憶和查找資料,盡可能無限接近原配方。而材料方面,比如以前門窗上配的是明瓦,是一種半透明的蠣、蚌等物的殼,磨成薄片后嵌于窗戶或天棚上以取光,而非現在的玻璃,但這種材料,香山工坊找了很多地方也找不到。
對于承香堂的安置問題,香山工坊有一個后續設想:20年以后,由香山幫以后的技藝繼承者,將該建筑進行拆除后異地再造一個?!翱纯?0年以后,新的一輩香山幫匠人,傳承了哪些?失落了哪些?發展更新了哪些? ”以此往復,從每次的記錄資料來分析香山幫技藝的發展與變化,理出一條明晰的繼承與發展之路,這樣做對于“傳承香山幫傳統建筑營造技藝”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呂曉華) 商報記者呂曉華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