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城市因文化而聞名,蘇州經濟因文化而繁榮,蘇州人民因文化而儒雅”,歷史悠久的吳文化造就了蘇州門類齊全、豐富多彩、典型性強、成就卓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蘇州非遺資源豐富,目前省級、市級等各級項目已分別達6項、29項、64項和118項,在國內同類城市中首屈一指。
今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正式實施,讓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真正步入有法可依的階段,具有里程碑意義?!斗沁z法》給非遺保護帶來怎樣的契機?有了這道“護身符”,蘇州如何開創非遺保護新局面?
進名錄不是目的保護傳承才是初衷
張澄國
十年前,昆曲被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
遺產代表作名錄,當時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
還比較陌生,然而十年后的今天,人們對保護非物質文化
遺產的認識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別是《非遺法》的頒布和實施,這不能不說是社會的一個重大的進步。
蘇州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優秀的傳統文化流傳至今就是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如今它不僅是我們的文化記憶,而且成為我們進行文化創新的基礎和依據,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競爭力。這些年來,蘇州在保護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通過普遍調查、摸清家底、申報名錄、明確傳承人,制訂保護傳承方案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目前我市已有118項進入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然而,進入名錄不是目的,只有真正得到保護傳承才是我們的初衷。
蘇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種繁多、家底雄厚,保護傳承工作面廣量大、情況復雜,必須統籌規劃,分門別類,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加以堅毅刻苦的努力,才能取得實效。否則,自視家大業大,珍寶盈門,放任自流,任其散落遺失而不心痛無所謂,不做艱苦細致的保護傳承工作,那么,在加速現代化城市化進程的今天,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量流失和急劇消亡將會是無法逃避的,其結果將導致一座曾經活力四射的文化城市競爭力的衰退和喪失。
至此,不僅聯想起了昆曲、蘇劇、評彈蘇州藝術的這“三朵花”。 “入遺”之后,昆劇、評彈在保護傳承方面有規劃,有措施,得到重視,加大了力度,然而蘇州的地方劇種蘇劇,盡管特色鮮明,唱腔優美,而且首批進入了非遺名錄,但卻長期處于低迷狀態,多年來一些文藝工作者奔走呼吁,奮力搶救,終因隊伍長期不健全,扶持力度不夠,仍然步履維艱,搶救蘇劇刻不容緩。
由此可見,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從實際出發,區別輕重緩急,下決心,動真格,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多做雪中送炭的實事,把前人留下的珍貴遺產保護好傳承好,不要在“打造文化品牌”的喧鬧聲中把本屬于自己的優秀傳統品牌給丟失了。
(作者系蘇州文聯藝術指導委員會副主任)
從“招人進城學藝”到“擇地傳藝扎根”
李榮森
《非遺法》中有一條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應當開展傳承活動,培養后繼人才。劇裝戲具制作技藝品種繁多,工藝復雜,抓緊時間培養接班人,也是蘇州劇裝戲具公司作為非遺保護責任單位的重點。
劇裝戲具制作技藝在蘇州這塊土壤上發源、扎根、茂盛、延續已有500多年的歷史,這中間技藝傳承,代代相襲是維系這門技藝500年不衰的關鍵!而這500年中絕大多數歲月,中國還是農業社會,上世紀初我國也僅有少量手工業經濟在少數城市中存在,在當時,作為手工技藝,其從業人員的來源還是相當豐富的,以劇裝戲具這個行當來講,在解放前、后30年中,從業人員構成基本是以蘇州本地市民和準蘇州人為主。
前30年,手藝人溫飽也能差強人意,而后30年城市職工收入無甚差異,在這種情況下,傳統手工行業不存在人力匱乏的問題,只有學得進、學得精、能否成材的問題。但近二、三十年間,蘇州經濟發展突飛猛進,農村城市化、城鄉一體化發生很大變遷,城市里各行業收入差距明顯拉大,而周郊農村中大量的勞動力進入了工廠。形勢的變化使得傳統手工行業陷入了困境,由于其相對的低收入和學藝時間長這兩大缺陷造成了后繼乏人這個狀況。
在蘇州劇裝戲具制作技藝被列入非遺項目公布之時,該技藝就已屬于人員老化、后繼無人的尷尬時期,而劇裝戲具制作技藝的保護又必須通過生產性保護方式來完成,即在制作實踐過程中,使該項目的工藝流程、核心技藝得到有效的傳授,以達到保護的目的;因此尋找一塊“土壤”來扎根生存并傳承傳播這門技藝是當務之急。
在多方的撮合下,我們將生產基地落在了胥口這塊傳統文化氣氛比較濃郁的“土壤”上。在新的生產基地周邊,我們招收了相當數量的青年員工,由老師傅進行技藝傳授,通過幾年的培養,這批員工已成長為生產骨干,有幾名還逐步挑起了技藝重擔,基本上解決了劇裝戲具制作技藝生產性保護后繼乏人的局面。在被列為非遺保護責任單位的5年中,我們與時間賽跑,改招人進城學藝為擇地傳藝扎根,跳躍式地尋找合適的“土壤”,將劇裝戲具制作技藝這一項目在新的土壤中生根,發展。
(作者系劇裝戲具制作技藝傳承人)
生產性保護+政策性扶持
單存德
在全球化、工業化、城市化和市場經濟的背景下,傳統技藝與傳統美術的生存均面臨著諸多嚴峻挑戰。從根本上增強它們自身的生存發展能力,使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到保護和傳承,是當前貫徹落實《非遺法》的重要內容之一。
近幾年來,各級政府大力開展了“非遺”項目的保護傳承工作,推薦和命名了一批代表性傳承人,并采取了一定的經濟扶持措施,不僅使一些處于瀕危狀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出現了轉機,而且通過喚起民眾的保護意識,使之生存的社會環境有了很大改觀,但是,要使它們真正從整體上得到保護和傳承,加強“生產性保護、政策性扶持”是一個重要途徑。
“生產性保護”的實質,就是保護其生產,即保護其核心技藝,完善其產品,并不斷刺激市場需求,激發其市場的生存活力。自有商品交換以來,傳統技藝與傳統美術一直是手藝人謀生的一種重要手段,正是這種“生產性”的特質構成其世代相傳、綿延千年的根本動力。
勞動密集型和勞作技巧型是傳統技藝與傳統美術的特點,也是它的弱點,在制造成本和銷售價格上,與規?;a的類似產品相比,必然缺乏競爭力。因此,實行“生產性保護”,就必須根據其各自特點和生存狀況有針對性地落實“政策性扶持”的具體措施和辦法。
當前蘇州傳統技藝與傳統美術代表性項目的生存狀況大致可分為四種類型。一是市場需求較旺盛的,如玉雕、明式家具等技藝;第二種是雖有市場但存在困難的,如劇裝戲具、民族樂器等技藝;第三種是生存有困難而處于瀕危狀態的,如裱畫(古舊書畫)、常熟花邊(手工捏繡)等技藝;還有一種是處于嚴重瀕危狀態,如宋錦、仿古銅器、國畫顏料制作技藝等。因此,分門別類地制定“政策性扶持”措施是促進其傳承發展的關鍵所在。
實行“生產性保護、政策性扶持”,一是要大力扶持傳統手工技藝與傳統美術類項目的保護責任單位。這些保護責任單位不但擁有傳承人,而且是高端技藝人才的集聚之地;二是要保護和扶持優秀的大師級傳承人,使之技藝不失傳;三是要激勵傳承人將傳統技藝與現代審美相結合,使之與現代生活環境相適應;四是對一些不那么適合現代人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的項目做好保存和保護工作,使之在現代化的發展進程中不致過快湮滅。
(作者系蘇州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專職副秘書長)
保護傳統工藝美術延續文化命脈
馬建庭
蘇州歷來是我國重要的工藝美術生產基地,在全國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根據2006年公布的《傳統工藝美術產業主要品種類別》11個門類中,蘇州的工藝美術品種幾乎涵蓋了所有大類,它已經成為蘇州城市的靚麗名片和歷史文化象征之一。
近幾年來蘇州開展了大量有效的保存、保護工作,而《非遺法》的出臺,傳統工藝美術制作技藝的保護從法律層面得到保障,這對廣大工藝美術工作者和生產者來說是值得歡欣鼓舞的喜事,這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推動文化的大發展和大繁榮將產生重大的影響和深遠的意義。
所以,應該加大對《非遺法》的宣傳力度,特別是要加大普法力度。通過各種媒體、各種載體用不同的形式,形象、生動的對《非遺法》加以宣傳和普及,通過喚起民眾的保護意識,使全社會一起參與,讓傳統手工藝生存的社會環境和條件有很大的改觀,以達到形成共識來保護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
保護工作具有艱巨性和長遠性,如何更好地保持和延續我們的文化命脈,使其更好地為當代民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服務,為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服務,政府應加大對非遺保護資金和人力的有效投入。從以往的經驗來看,由于保護資金和人力的有限,保護的效果還在淺層次。如按 《非遺法》的要求,對蘇州的優秀傳統文化做到切實有效的保護,就目前投入的保護資金和保護隊伍來對比保護的非遺種類和數量只是杯水車薪,如不及時加以調整或增加,那保護工作只能是事倍功半,起不到實質性的效果。
政府應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特別是要加大對優秀傳統手工藝生產性方式的保護力度。政府應對傳統工藝的骨干企業和保護責任單位在稅收、保護資金、人才培養等方面給予特殊政策,不同的保護對象要區別對待,必須分輕重緩急,既不能蜻蜓點水,也不能面面俱到,這對當前處于危機之中、后繼乏人的傳統手藝的保護和傳承無疑是一個重要舉措。
(作者系蘇州工藝美術博物館館長)
建設文化生態保護區勢在必行
蔡利民
文化部和省文化廳先后發布了關于加強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文件。今年6月1日起施行的《非遺法》更將“區域性整體保護”寫入法中,成為《非遺法》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化現象,和生物界有某些相似之處,它的發生、發展和變化是與置身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以及其它文化現象等復雜因素構成的文化生態密切相關。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必須有文化生態的概念。試想,如果沒有了聽得懂蘇州話的觀眾,昆曲、蘇劇、評彈還能傳承下去嗎?沒有了書畫的用武之地,沒有了書畫欣賞者和收藏者,制筆技藝、制墨技藝還能得到傳承保護嗎?
蘇州傳統文化積淀豐厚,存繼狀態良好,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加之政府重視,群眾對文化保護工作的熱情和自覺性也很高,完全具備創建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條件。作為全國城鄉一體化試點城市,蘇州的文化生態正在發生急劇的變化,蘇州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得到真正的保護,建立文化生態保護區尤顯得急迫和重要。要建設文化生態保護區,工作千頭萬緒,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宣傳普及。對于許多人來說,文化生態和文化生態保護區還是非常陌生的概念,因此要廣泛宣傳建設文化生態保護區的重要意義,普及文化生態保護區的知識,讓人民群眾,特別是文化、規劃、建設等相關部門和相關領導有這種知識與意識,有建設文化生態保護區的高度責任感與緊迫感。
研究先行。蘇州非遺項目數量巨大,究竟哪些是必須予以保護的,哪些是應該保存的,究竟應該維護怎樣的文化生態才能真正有效保護、保存這些項目;城鄉一體化建設與保護文化生態是一對矛盾,怎樣兼顧兩者,尋找到兩者的結合點和可行方案……這些都沒有現成的答案,都需要我們組織力量進行認真深入的研究。只有研究在先,才能科學施行。
搞好試點。建設文化生態保護區是一項全新的任務,特別在這樣一塊文化土壤豐厚、現代化進程飛速的蘇州,幾乎沒有先例可供參考,可資借鑒,因此我們只能一步一步走,積極試點、穩妥推廣。
(作者系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組成員)
讓“吳門醫派”在非遺保護中發揚光大
任光榮
《非遺法》的正式實施,這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一件大事,對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有著重要意義。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具有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
傳統醫學作為一門醫學,既有自然科學的屬性,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屬性。中醫學是世界上保存較好的傳統醫學,它具有完整的理論體系,又有豐富的臨床經驗,為我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作出了不朽的貢獻。毛澤東主席曾多次強調“中國對世界有很大貢獻的,我看中醫是一項”。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瑰寶,它不僅對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世界文明的進步產生了積極影響。中醫許多經典著作,如《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本草綱目》,既是醫學著作,又是優秀的傳統文化,中醫又是采取師帶徒的方式,進行中醫傳承,中醫是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傳統醫學——中醫,是弘揚祖國醫學,發揚優秀文化傳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所賦予的使命。
蘇州具有古老的歷史。自商朝末年就開始了“吳國”的歷史,直至明清兩代,農業、手工業發達,商品經濟的發展,蘇州進入了極盛時期,吳文化也鼎盛一時。蘇州的文化底蘊深厚,使蘇州的中醫極負盛名,保持較高的水平,享譽天下,被稱做“吳醫”。蘇州深厚的文化底蘊造就了“吳門醫派”的形成,“吳門醫派”的形成與發展經歷了400-500年時間,出現了許許多多的名醫,多有杰出之輩,且醫學著作多。吳中醫學廣傳天下,為世人所矚目,吳門醫派傳承不衰,具有“名醫多,御醫多、醫學古籍多”的特點。 “吳門醫派”具有豐富的內涵,流派眾多,每一個流派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它獨特的學術特點、一定的傳承關系,決定了加強“吳門醫派”保護工作意義十分重大、任務十分艱巨。
(作者系蘇州市中醫醫院主任醫師)